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动态 > 正文

【聚人才·闯新路】一场穿越时空的“三线”探访!贵州举行专家人才“军工行”活动

发布时间:2022-05-09

5月7日,贵州省组织相关领域专家人才前往安顺市平坝区,参观“三线”旧址和黎阳航空展览馆。

当天下午,在第十届贵州人才博览会召开之际,省委军民融合办组织三十多位来自国防科工、科技、卫生等领域的专家人才,实地探访三线建设者们筚路蓝缕的奋斗经历。

一块破损掉色的绿框黑板,静静地悬挂在锈迹斑斑的岩壁钢板上。一走进“三线”贵州航空发动机原30车间旧址,入口处的白色粉笔板书清晰可见,那是50多年前工人们在“三线”建设中的一份倒班记录。

image.png

原30车间旧址入口处板书

由于该车间建在平坝区一处名为菜花洞的天然溶洞内,相比室外近20℃的温度,一走进溶洞好像由初夏迈进深秋,时间瞬间流转,重见凝结在溶洞内的岁月。令本次“军工行”的专家人才们仿佛穿越到那个火热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看到从五湖四海汇聚到此的军工前辈们,在远离人烟的大山深处,如那份板书所记录的,以每天2-3件的生产进度,一寸寸打磨出贵州航空工业的种子。

菜花洞的溶洞内依旧保留了当年的样貌,从红色砖墙砌成的一个个车间和休息室内,“三线精神”萌生在历史深处,又延展到此时此刻,而如果不是偶然抬头,看到冥暗洞顶那些裸露的岩石,参观者还以为来到修建在室外的工厂里。

在一处角落,一台砂轮机的对面原是溶洞一面凹凸不平的白色岩壁,却密布着深深浅浅的炭黑色,远看像一幅传统山水画。但那并不是岩石原有的颜色,而是砂轮机长期作业后,粘在岩壁上的油和粉尘。

image.png

原30车间旧址某角落轮机

参观最后,由中国航发贵阳所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工会主席王新明讲授了一堂题为《我们的光荣与梦想》党课,声情并茂地还原了贵阳所前辈们扎根“三线”的奋斗史,系统解读了“三线精神”来源、内涵和传承。

“当时我们单位的大部分人来自沈阳,他们都是高级知识分子,有的是清华大学毕业的,没有自来水就到田里喝水。在这样的条件下,1970年第一台涡轮喷气发动机、第一架先进战机先后在贵州生产出来。”中航贵州飞机有限公司型号总设计师胡建兴介绍。

“从山沟里把发动机干出来、装在战斗机上,这就是马列主义的生动实践。只有把自己的才干和国家需求结合起来,才有发光发热实现更好价值的可能。”中国航发贵阳所总体性能研究部部长邓少春说,自己从贵州大山走出来,航空发动机专业毕业后扎根贵阳所,工作十余年来见证了很多研发工作的立项和成功。

image.png

原32车间旧址墙壁标语

随后,专家人才一行还参观了位于另一溶洞内的“三线”贵州航空发动机原32车间旧址,并在展览馆中感受到贵州三线建设的光荣过往与中国航空的辉煌今天。

“今天一行有很多启发,虽然身处不同的行业,但大家都是奋斗并热爱自己事业的人。”贵州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胡晓说。

参观结束后,专家人才们还参加了“三线精神”座谈会,追忆那份火热的“三线”记忆。

联系地址:贵阳市清镇市职教城东区将军石路1号

联系电话:0851-82774715、82774075

电子邮箱:gzzbzzzyxy@163.com

版权所有:贵州装备制造职业学院 黔ICP备13003135号-1